第二十一章 农师的启发
次日一早,杨明便把曹保叫来,问他访查人才的事情怎么样了。
想着多几个人商量,或许能想到劝说百姓垦荒耕种的办法。
见他一脸犹豫,杨明脸色不禁一沉,问道:“我说你小子是不是把这事给忘了?”
曹保忙扑通跪下来,惶惶道:“如此大事,奴婢如何敢忘。”
“自那日王爷收了全城伶人入宫,冯逆等人撺掇着百姓闹事,王爷就让奴婢暗中访查人才。”
“只是奴婢实在眼拙,访查了半天,也只寥寥数人......奴婢该死,奴婢该死......”
他一面说,一面掌嘴,一面瞄向杨明,暗骂自己无用,王爷头回将这么重要的内务交给自己,自己却搞砸了。
这从今往后,还怎么让王爷放心。
不想,这一幕却被四处闲逛的曾荃看在眼里,她微微驻足片刻,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道去了。
杨明一门心思看着曹保,也没发觉,见他可怜兮兮的模样,说道:“行了,都是些什么人?”
曹保道:“禀王爷,国中百废待兴,奴婢知道这最要紧的便是劝课农桑,所以访查精通农田水利的可用之材。”
“可兜兜转转半天,只寻得一人,乃是先帝在时户部侍郎王田之子王兴农。”
“前两年,他老子被冯逆残害致死,从此便隐居在乡间,奴婢几番访查才找到他的下落。”
“奴婢再四苦劝,道明王爷用意,他只不肯答应,直到冯逆死了,奴婢又去了几回,他才答应下来。”
杨明眼睛微微一亮,又问道:“你倒不糊涂,其他人呢?”
曹保见他神色缓和不少,不觉也嘻嘻笑了起来,回道:“精通冶炼之术的有两个人,还有两个是说书先生。”
“奴婢见他们舌灿莲花,便也收了来。”
“舍此之外,再没有其他人了。”
杨明暗暗寻思,虽然只有五个人,但却有实实在在的用处,冶炼之术或许对日后发展工坊有大用。
说书先生只要稍加调教,关键时刻也能派上用场,鼓舞人心。
但眼前,他想先看看这王兴农有多少斤两,便打发曹保亲自去请他过来。
不料曹保刚走,这边萧凤年便将拟定的军屯计划给送了来。
杨明不禁有些傻眼,按照以往的办事效率,萧钰就算一大早和他说了,不是至少也得几天才能办妥么。
这才小半天工夫,他连计划都弄好了。
一问之下,才知道事出有因,城里的情况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。
经过冯逆之乱,豪族们被逼无奈下虽然有所妥协,交出部分田地。
可对百姓却也不像往常那样,包衣包饭,昨天年还没过完,他们解雇了大批佃农。
这些佃农大多数人当初为了追捧伶人,早已将的田地抵押给豪族,忽然之间被解雇了,自然没有了生计。
只听萧凤年道:“今天一早老臣得知消息后本想进宫禀报,偏巧王妃娘娘来找老臣商议军屯的事情。”
“老臣便立即带人将计划赶出来,还请王爷过目。”
说着,便将手里的东西递给杨明,接着道:“老臣进宫之前去看了一下那些百姓的情况。”
“原本以为他们会向王爷来要回他们的田地耕种。”
“可谁知道,这些人宁愿饿肚子,都不愿意耕种,王妃娘娘正带着几位府令劝说呢。”
“但眼前的难题却是他们的生计,如果开仓赈济,老臣担心他们从此便赖上了,更加不愿劳作。”
“如果放任不管,再过几天,可就饿殍遍野了,王妃娘娘特地让老臣进宫来请王爷的示下。”
杨明见说,料想这军屯计划,萧钰八成是看过来,只随手翻了一下,说道:
“军屯的事情就按国丈的意思办。”
“只是这百姓生计,国丈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,但造成今天这个局面,虽说是冯逆勾连豪族们所致。”
“但本王身为秦王,国丈身为大将军,难道就没有责任么?”
“本王的意思,眼下不管豪族们如何撒手,都当以稳定为先,不要过分的去逼迫他们,以免再生变故。”
“再用收缴冯逆的那批钱粮赈济百姓,如果每两日一顿饱饭,剩下的用稀粥,可以支持多久?”
萧凤年略略计算了片刻,回道:“最多两个月。”
杨明心里顿时轻松了不少,点点头,说道:“那就请国丈和王妃速速去办,后面的事情,本王再想想办法。”
说着,忍不住握住他的手,叹道:“国丈,无论发生什么事情,都请国丈谨记,他们都是大秦的子民。”
萧凤年重重点头道:“豪族们的账可以日后慢慢算,百姓的生计才是头等大事,老臣明白。”说完,转身去了。
杨明望着灰蒙蒙的天空,不禁陷入了沉思。
萧凤年说的不错,如果这样放任下去,且不说能不能支撑得住,就连军屯能持续多久都是个未知数。
没有理由养着一大群闲人,让士卒们既打仗又种田。
这和让士卒们天天赚钱养家,然后一帮闲人去睡他们的老婆又有什么区别。
这搁谁能咽的下这口气?
他正想着,忽然一个饱含沧桑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“王爷可是在忧心百姓粮草即将不足?”
杨明回身一看,见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,肤色黝黑,垂下的手,掌上老茧隐约可见。
曹保立即上前道:“王爷,王先生来了,方才路上遇见国丈行色匆匆,此刻又见王爷凝神沉思,所以未敢打搅。”
王兴农行了一礼,道:“原先听曹大伴说,草民还未敢相信,此刻见王爷愁容深锁,足见王爷忧民之心。”
杨明笑道:“本王哪有先生说的那么夸张,不过是想让大伙过几天安生日子罢了。先生请随本王暖阁叙话。”
曹保忙引路在前,两人到了暖阁,寒暄几句,便向王兴农问计。
这王兴农兜兜转转,无非都是些农业技术,作用也是提高产量,和动员百姓全无半点关系。
杨明不禁有些失望,但还是耐着性子听他说下去。
只听王兴农兴致盎然的说道:“这两年草民一直在钻研,如何打破四季时令界限,让百姓全年有地可种。”
杨明暗暗寻思,一年四季都能种,弄个大棚不就完了么?
念头至此,他忽的眼前一亮,对,大棚种植,老子这么就没想到呢?
不过,百姓们会被这新鲜东西吸引么,杨明不觉将目光落在了越说越兴奋的王兴农身上。
点击蓝色字体,前往 公众号:叮当悦读馆,回复 主角名,即可畅读全文